东方网记者刘轶琳5月13日报道:上海的市级医院正努力再造就诊服务流程以提升患者体验。为进一步满足民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各市级医院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医疗服务全流程。通过诊疗模式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等各类便民利民举措,不断提升民众看病就医的便捷性、连续性和舒适性。
自2020年起,上海的市级医院结合自身实际开始探索创新患者体验工作模式,有20家市级医院先后设立患者体验部。2023年以来,上海市级医院重点围绕医疗环境、医疗服务、就诊流程、医患关系和医院治理5个关键环节持续发力,提升民众就医获得感和幸福感。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各市级医院通过升级“便民服务中心”、推进住院“一站式”服务、分时段预约诊疗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服务等举措,不断简化就诊全过程的服务流程;另一方面,积极运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检验检查和手术排程,缩短患者在医院的滞留时间。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方面对记者介绍,该院聚焦“序贯医疗”新理念,在上海建成集成化创伤中心,将“首诊负责制”提升为“首诊治疗制”,危重创伤患者的抢救平均处置时间缩短在1小时以内,抢救成功率达到99%。医院通过实现医疗急救流程再造,最大限度减少医疗救治时空内的“中间环节”,打造最通畅的急救绿色通道。
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记者了解到,该院探索建立并完善“预住院”工作流程。在此流程之下,除空腹项目外,预住院患者所有医学检验以及放射、超声等大型检查都能当日完成。结合危急值预警报告机制,医院实现以病情为中心的便捷院前转科,有效缩短患者在院等待时间。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简化就诊路线,将同一系统疾病相关科室集中在同一诊区内,缓解患者在门诊区域的反复奔波的现象。以无痛胃肠镜诊疗为例,原先患者需要在消化内科和麻醉科两个科室间多次往返,完成挂号、检查、诊疗等流程,耗时费力。为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医院将消化内科和麻醉科集中于同一门诊区域对向诊室内,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相关检查结果的院内互通,患者可在同一诊室内完成所有诊疗流程,大幅缩短了就医时间。
如何让诊疗服务变得连续且高效,避免患者在医院各个科室间转来转去,是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感的重要抓手。记者了解到,各市级医院在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创新服务模式上下功夫。
各大医院各出妙招。比如,推广日间医疗、加速康复外科、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建设;积极推进肿瘤综合诊治中心(COC)建设,覆盖全疾病周期,打造以患者为中心、一门式综合诊疗创新服务体系。
上海市胸科医院立足专科特色,率先推出集中式管理的“胸外专业日间手术”模式。该模式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术前宣教、营养支持、麻醉访视、疼痛管理和术后康复等方面全方位推行快速康复举措,给予患者创伤小、风险小、功能损失小的治疗体验,促进患者术后早下床、早恢复、早出院,同时充分整合医疗资源,集结精锐的多学科团队参与诊疗,探索出“七师一体”(外科医师、麻醉师、护师、临床药师、营养师、康复师、咨询师为患者提供一体化服务)的综合治疗管理模式,让患者享受到全流程的健康管理与呵护。
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记者了解到,该院打造的妇科肿瘤综合诊治中心服务体系,构建了应用结构化电子病历和宫颈癌综合诊治标准操作流程(SOP),制定标准化数据集,将临床路径、多学科诊疗、临床研究、个性随访等融入妇科肿瘤的诊疗,实现对宫颈癌患者的全周期一站式管理以及临床研究的开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为临床诊疗服务提供高质量辅助,大大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上海的市级医院积极推动关键影像智能识别和院际检验检查结果精准推送和互认;持续推进数据要素赋能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促进数据上下联动,提升预约转诊精准度等。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2024年设定为“服务流程精进年”,力争打造“5A”级就医服务。其中的一个“A”指的是先进理念(Advanced),即围绕患者就医全流程,打造智慧门诊体验区,构建智慧服务体系,让数字化便捷就医走进患者心中。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记者了解到,该院积极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和应用,打造便捷就医典型业务场景,推出多项创新应用,实现救护车“上车即入院”、门诊智能分诊、数字孪生院内导航等。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表示,今后,上海的市级医院将持续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便捷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形成流程更科学、模式更连续、服务更高效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